谁在抛弃信托 上市公司理财改道

2014-08-28 10:49:00 来源:经济观察网

 记者 朱熹妍 最近,让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机构客户部负责人十分恼火的是,一单看似板上钉钉的生意,却被对方以“信托存在不确定的行业风险”为由悔单。

  上述信托公司机构客户部负责人表示,对方是一家上市公司,本想用自有资金购买一两个单一信托产品理财,前面都已

  经谈好,最后董事会却没有通过。他认为,是同行兑付风险所引起的声誉问题,直接牵连了自己。

  热情渐变

  从数据上看,前两年盛行的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的现象,如今也开始降温。

  据第三方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规模100多亿元,2013年下降致80多亿元,今年前8个月,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数量同比也有所下滑。“这种迹象是有的。”上述信托公司机构客户部负责人坦言,不过之前客户大多还只是询问的内容更加细致、考虑的时间更长些,但直接悔单这还是头一次。

  不过,“悔单”也许还只是个别现象。就在近日,市场上仍有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公告已购买信托进行理财。

  主营家庭视听的兆驰股份一入理财圈,便是大手笔。这家公司今年3月份刚刚购买了约2亿元信托产品,8月20日,该公司公告购买的信托产品总额已接近18亿元,荣升A股公司里信托产品的大买家。

  兆驰股份财务总监兼董秘严志荣称,此前计划的20亿元的自有资金投资额度都有点不够用。他们声称,自己从“交易对手、信托产品类型、项目公司资质、项目地点、项目动态跟进、投资期限、收益率及付息周期”这8个方面去考察产品,风控做得比银行更严。

  “我们公司从一开始的只做银行存款,后来做银行的保本理财,再后来用自有资金做信托,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对金融产品和金融规律不断认知的过程,风险对我们来说是可控的。”

  无独有偶,8月22日,浙江海亮也公告称,公司已使用自有资金2亿元购入新时代信托鑫业1163号信托贷款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不过为期限仅有4个多月,年化收益8.5%。

  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分析人员认为,上市公司通过信托理财的热情仍会持续,但由于信托舆论风险的上升,公众公司在投资时可能更加谨慎,多会选择实力较强的对手、中短期限的产品。

  刚兑未破

  在实践层面,上市公司投资信托也不是没有经历“危情”,但至今都没有真正“栽过”。

  亚星锚链就属于最悬的那一位。这家上市公司曾于2011年斥资2.5亿元购买了一款国联信托发行的单一产品,合同期限18个月,约定年利率为15.2%,到期本息共3.07亿元。看似不错的交易,却因融资方中技实业未能如期还款而受到波折,为此,在2013年的年报中,亚星锚链不得不计提坏账损失3750万元,直接拖累了去年的利润。

  所幸今年6月,该产品附带的抵押地块被拍出,获款2.925亿元,亚星锚链的本金及部分利息应该可以落袋为安了。

  今年3月份,工大首创也曾公告称1000万元的信托产品面临无法按期兑付的尴尬,不过事隔仅3天,中航信托就归还了这本金和76.1多万的利息。“上市公司属于公众企业,出点差错都会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所以信托公司通常都会很谨慎地处理兑付问题。至今并未有什么大的风险出现。”上述信托公司机构客户部负责人表示。

  不过,在与机构客户的接触中,这位负责人称,确实感受到压力,过问风险的管理者层级越来越高,风控措施的提案也越来越详细。“实际上,外界对于某些信托公司的风险警惕完全来源于个别曝出的兑付风险。个别信托公司与银行互相推诿责任的做法,已经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声誉。”

  近期保监会一位高层人士就对保险资产端投资提出警示,要求保险公司高度重视信托行业兑付风险,避免保险成为外部风险的接盘者。

  理财改道

  经济观察报记者翻阅今年以来的上市公司公告发现,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对于安全性、稳定收益、流动性的要求提高,其理财倾向由此发生改变,有逐渐回归银行理财的趋势。

  其中,8月份新披露出来的投资计划的上限合计约130亿元,而从年初至今,该数据已然超过1300多亿。其中,大部分的投向都是“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

  以8月18日-8月22日这一周为例,就有浩宁达、兔宝宝、永新股份、姚记扑克、双成药业、茂硕电源、方大炭素、金特莱等近10家上市公司宣布将使用闲置资金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其中投资金额最大的是方大炭素,为4亿元,金额最小的也有1500万元。

  此外,另一数据的增长也显示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投向变化。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在目前已披露中报的上市公司中,有169家公司涉足股市,持有股票约362只,合计投资金额达371.4亿元。不甘固定收益产品的微薄利息,在反弹的股市面前坐不住的大有人在。

  一位私募人士也对经济观察报透露,近来市场上金控公司越来越活跃,其中不少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

  他回忆,2007年左右上市公司就曾热衷于“炒股”,结果是2008年熊市后哀鸿遍野。自2012年底,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了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投资方式,从而开启了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目前,牛市的呼声渐高,一些上市公司很可能重回股市。

  对于信托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上市公司的兴趣改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如何面对资本的变心,才是更为长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