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迎清盘“拷问” 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

2015-09-11 15:22:34 来源:上海金融报

  清盘,对于已经熟悉基金投资的广大投资者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经过6月以来一波急速跳水的下跌式行情,这一现象正在基金行业内不断涌现。去年9月,汇添富宣布主动将旗下28天短期理财基金进行清盘,这只规模仅为1.34亿元的迷你基金,成为中国公募基金16年发展历程中的首例清盘基金。而就在近日,各类基金拟清盘的消息频繁曝光,基金业清盘潮的大幕正在拉开。基金在哪些情况下会面临清盘,清盘是否就会成为基金公司的“黑历史”,投资者基本权益应如何保护等等,随着基金清盘扎堆出现,这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清盘潮蔓延基金业

  A股持续巨震,私募清盘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而公募基金清盘也是暗流涌动。主动清盘的基金从货币基金已扩大到股票型基金、QDII基金等权益类产品。9月1日,中原英石基金发布公告称,拟对旗下货币基金进行清盘。据了解,这也是本轮下跌以来拟清盘的第8只公募基金。

  与公募相比,私募显然“惨烈”许多。据中投在线数据统计,截至9月初,今年以来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292只,约占纳入统计的产品总数的5%。其中,7月和8月是清盘的高峰期,共有389只产品清盘,占今年以来清盘产品的三成,还有200多只产品接近止损线。

  基金清盘,就是停止交易,将基金资产全部变现,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终止基金合同。基金清盘的现象有其法律源头可追溯。2004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44条规定,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的,则管理人经批准可终止该基金。

  今年8月8日起施行的重新制订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五章提到: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不满2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向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此外,跌穿清盘线也是基金清盘的原因之一。据悉,私募基金产品的清盘线通常设置在0.6元—0.8元之间。

  记者了解到,虽然规定如此,但自1998年国内第一只基金诞生起,发展到2014年已经超过1700只公募基金产品,期间尚无一例公募基金清盘事件发生。

  这一纪录终于在去年汇添富理财28天产品宣布清盘之后被打破。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自汇添富理财28天短期理财基金于去年9月率先清盘以来,累计有18只公募基金选择清盘。在本轮股市大调整之前,清盘的基金以货币型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为主,鲜有偏股基金。但随着6月15日以来股市暴跌,偏股型基金也加入到清盘队伍当中,国泰中小板300成长ETF联接基金成为首只清盘的偏股基金,泰达宏利全球新格局和华宝兴业成熟市场动量优选则成为首批拟清盘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

  基金清盘中不乏行业大佬的身影,被誉为“基金一姐”的王茹远,在市场的暴跌中也未能幸免。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王茹远所管理的“大浪潮系列”多只基金净值或已跌破0.75元的预警线,濒临0.7元的清盘线,王茹远团队在竭力想办法保住0.7元净值,以避免清盘。

  9月伊始,私募大佬葛卫东旗下的混沌道然资产管理公司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封《致投资者书》,就近期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向投资者致歉。

  据混沌投资官网数据,混沌价值一号产品净值由8月14日的2.4439元骤降至8月28日的1.5295,降幅达到37%。混沌价值二号A/B基金净值从8月14日的0.8220跌至8月28日的0.6650,跌幅接近20%。其中,混沌价值二号今年6月8日才成立,可谓生不逢时高位建仓,成立不到三个月净值已经跌去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此前成立3年多、收益率超10倍的知名私募清水源(300437,股吧),如今却曝出多只签订止损条款的产品达到爆仓线或穿仓。对于清盘,清水源给出的原因是:政府利好政策频出,不敢减仓而高仓运行。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股市大幅下跌,再加上部分基金如打新基金、个别主动偏股基金出现较大规模赎回,使得本来规模就不大的迷你基金雪上加霜,如果股市短期持续震荡,这些迷你基金清盘的压力会很大;那些规模较小而7月以来亏损幅度较大的基金将成为清盘的高危群体,这一情况已经在两只QDII基金清盘案例中率先凸现。

  基金要面子还是里子?

  一旦提及“清盘”二字,投资者就会自然地与投资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大量赎回、濒临危机等等联想在一起。基金从业人员对于基金清盘一事也往往讳莫如深,对这一话题颇为敏感。之前基金公司往往考虑到公司形象做面子工程,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旦出现清盘危险,基金公司一般会采取注入资金等措施来挽救产品。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清盘是一项关于面子和里子的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A股剧烈震荡虽然是导致私募基金清盘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所有产品都是因为触及止损线而被动清盘。事实上,私募遭遇清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金经理看淡后市、产品存续期满、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净值下滑触及清盘线、业绩不佳等。在今年清盘的产品中,部分产品是由于基金经理看淡后市而提前清算,可谓“急流勇退”。在这些主动清盘的产品中,一些产品的收益率颇为可观。

  如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和西部利得新动向,这两只都是2011年成立的老基金,被海通评级为五星,但在二季度内都遭遇了较大规模的赎回,尤其是西部利得新动向,赎回份额为4.56亿份,赎回比例占到总份额变动的91%。两只基金6月30日以来的净值跌幅分别为29.23%和19.39%,相比许多净值被腰斩的基金,已经算是很抗跌了。

  不过,也有些基金清盘的确是“无奈之举”。8月20日,泰达宏利基金公司发布公告,提议终止泰达宏利全球新格局(QDII)基金合同,拟于9月7日起以通讯方式召开持有人大会,对终止该基金有关事项进行表决。会议投票表决起止时间为自2015年9月7日起,至2015年9月20日17∶00止。据了解,如该基金清盘,将不仅仅是第一只拟清算的QDII,也是第一只拟清算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更是首只处于亏损状态而面临清盘的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泰达宏利全球新格局基金成立于2011年7月20日,是泰达宏利旗下唯一一只QDII基金。查阅基金季报发现,该基金成立以来规模不断缩水,投资业绩和盈利均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从第一份季报开始,该基金资产净值就长期在1亿元以下。之后,在其连续披露的15份季报中,有11份季报里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持续低于相关法规中设定的5000万元的“红线”来看,该基金长期挣扎在生死线之下。由此可见,此时选择“清盘”实属被迫。

  泰达宏利相关人士表示,规模较小基金的固定费用对持有人利益有较明显的侵蚀。某基金从业人士称,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迷你基金由于本身规模较小,且占用大量的人才、渠道、市场等资源,导致利润率低下,成为难以卸下的“包袱”,对其进行清盘则成为理性的选择;但对于一只业绩亏损的基金想要清盘,如何做好投资者利益保护,对投资者给予赔偿,就成为其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对公募基金来说,因亏损清盘意味着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公募基金是不会轻言“清盘”的。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在本轮股市大调整之前,清盘基金以货币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为主,少有股混基金;之所以公募基金可以多次逃避清盘,还得多谢相关规定中关键的“连续”二字,公募基金只要在每个20日之间找到机构愿意“帮帮忙”就能缓口气,但其实这样做的原因多半是面子问题,机构不是“活雷锋”,每每要帮忙的时候自然会谈到成本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救,为了维持一只迷你基金不必清盘的成本并不低。

  对于要面子不要里子“硬挺”着的基金而言,的确要好好算一笔账。某基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其实基金清盘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好事,基金规模过小,基金公司对其维护的成本很高,有些甚至是赔钱赚吆喝。“一只基金每年能收的管理费大概是1.5%,比如说基金的规模是2个亿,那么当年基金公司可以收到的管理费是300万元,如果扣去基金经理、研究员开支和银行托管费等,基本上所剩无几。而像上述提到的基金,规模只有2000万元,那么每年能够收到的管理费仅有30万元,可以说是入不敷出。”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鸡肋”产品退出基金队伍并非坏事,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银行QDII、私募基金产品,均早已有清盘先例;股票市场也有些许股票退市,且证监会也在推动完善退市机制,相形之下,市场化运作的公募基金行业,清盘这一退出行为,甚至可以说来得有些迟;公募基金“散伙”其实并不可怕,基金清盘,将开启公募基金行业退出机制,无论是基金行业,还是基金投资者,都应该客观看待。

  清盘引发风控质疑

  大批私募产品遭遇清盘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关于“私募迎来史上最严格大考”的讨论,虽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动荡的市场不无关联,但是私募经理们对于风控的把控也是此轮清盘潮需要反思和拷问的重点。清盘潮下,私募行业的大洗牌正在进行,令市场难以坦然的是,若市场短期之内难以扭转颓势,可能会有更多私募基金加入清盘阵营。

  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还有240多只私募基金接近止损线,600多只单位净值在0.8元以下。因跌破止损线而清盘的不乏大佬级别的产品,如清水源旗下产品被提前清盘时净值仅为0.59元。

  记者了解到,这些产品都是在今年5月才成立,高位建仓后碰上大跌。最后终不能幸免,成立短短2个月之后便宣布清仓。如今清水源旗下仍有近50只产品正在运行,但是收益都被大盘严重拖累。

  回顾6月中下旬以来的行情和操作,多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由去杠杆引发的恐慌性抛售和流动性危机远远超越众多基金管理人以往的牛熊市经验,这次大跌对于私募的风控能力可谓极端严厉的考验,每一轮牛市都会催生一批私募基金,而每一次潮水退去后,风控问题仍然会暴露出来。

  由于大量中小私募基金可能存在风控缺位的缺陷,行业以“清盘线”作为通行的风控措施,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对于“清盘线”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曾令华表示,不可否认,清盘线对于投资的风控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于结构化产品,但清盘线导致风控的异化,同时也并非控制风险的最优手段。

  曾令华指出,在具体投资上,清盘线的设置在机制上鼓励管理人追涨杀跌,一般管理人会采用先建安全垫、逐步提高仓位的做法;这种投资方法直接的结果是有效资产的运用不足,当市场回调时,由于清盘线“紧箍咒”的存在,管理人倾向于减仓,当产品净值到了清盘线附近,理性的管理人会低仓位博反弹,成为事实上的“僵尸”基金。

  多位业内人士都建议,投资者不必过多着眼于产品的清盘机制如何,而应更多地关注投资顾问的日常操作风格和风控能力,对风险的考察不能单纯依赖清盘线。

  从目前来看,在第三季度初期,市场延续二季度末的大幅回调,部分私募基金如果没有及时出逃,或会面临较大损失,而这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私募基金屡遭清盘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涌现了将近一万家私募,许多是个人投资者,而投资毕竟是一件比较专业的事,从这个角度讲,行业洗牌也是合理的。

  “市场上几千只私募产品,死亡率10-20%也很正常,这是行业中自然的优胜劣汰。”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王学磊说,“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是许多经验老到的私募都没有遇见过的杠杆行情,大面积清盘的直接原因是许多产品在高位建仓,市场快速下跌中缺少足够准备和应对,触发了产品的止损线;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私募管理人风险控制的缺失,缺乏对绝对收益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表现出散户一般"追涨杀跌"的投资思维,而非机构投资意识。”

  经历过6月中旬至7月上旬市场的大幅回撤后,私募基金普遍降低了股票仓位。此前多数私募基金仓位在八成以上,7月后多家私募机构表示当前仓位只有三成以下。私募排排网高级研究员许炯东表示,与公募基金有最低仓位限制不同,私募投资方式更灵活,可以通过减仓或空仓躲避风险。“经历了这波清盘,一批投资管理能力较差的基金管理人被淘汰。存活下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肯定会提高风控意识。”许炯东说。

  行业人士指出,清盘潮对私募行业来说是一个考验,对于私募经理来说因亏损清盘更是败笔,在一轮牛市中往往看不出来操作水平,“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相反,在震荡市、结构市中,才能体现基金管理者的选股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感知力。

  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

  清盘后,基金的持有人会不会因此受到损失?有投资者认为,清盘看似止损,但其实带有强制性质,一旦基金清盘,将以最后一天的净值还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如果是亏损状态,则是将账面亏损变为现实,投资者对该基金的先前投入也将打水漂,再也没法以时间换空间了。

  对此,行业内人士众口不一。有业内人士认为,投资本来就是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另外也有人认为,基金公司已经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费,可以用这部分钱补偿投资者,这是负责任的做法。

  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群航(博客,微博)指出,不可否认,此举对公募基金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清盘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补偿。“发行一只基金,收取了很多管理费,业绩做不好,清盘!合适吗?”王群航提出这样的质疑并建议,清盘的基金不能让投资者损失。

  他建议赔付仅仅只是给予那些坚持到最后的持有人。“因为人家的坚持,所以必须感动,必须适度赔付,即上限仅为面值。至于已经赎回的投资者,就不必赔付了,因为他们的赎回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于风险的认可。”

  对于因亏损而清盘的基金,北京一位公募基金资深分析师认为:“基金非但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还以亏损的状态清盘,管理费赚得未免也太过轻松了,如果有基金开了先例,未来或许还会有越来越多业绩做不好的基金最后以清盘了结,个人虽支持公募基金清盘机制,但对于亏损的基金,应该对持有人适当给予补偿。”

  不过,也有基金行业人士认为,赔偿的先例不能开。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如果公募基金对持有人损失进行赔偿,那也应该是在修改游戏规则之后,公募基金再有清盘行为的,要对持有人再进行赔偿。”该人士坦言,如果此次赔偿了,那后面投资者再买基金的时候,就会不再慎重,心里会有“反正亏了会赔”的想法。

  有基金持有人表示,新基金发行之时,基金公司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持有几年之后,突然告知不玩了,“这不是耍我们吗”,“你主动不玩,是不是这么多年收的管理费也应该退还给我”?

  也有基金持有人比较理性。一位姓马的基金持有人表示,这个时候基金公司宣布清盘,也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的坦诚,总比一直亏损而耗着强。马先生同时认为,“其他长期亏损的权益类基金也没必要死扛着,做不好就清盘,这不是什么丢面子又失里子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则指出,如果基金持有人不同意产品亏损的状况下清盘,可以在表决中否决,最终选择权其实还是在持有人手中。

  但是这一权利同样存在不确定性。记者了解到,7月5日,清水源曾就是否变更某基金合同、该基金是否继续运作等情况征求投资者意见。某位该基金持有人认为,已经巨额亏损了,表示接受合同变更,希望基金继续运作。但是,7月8日上述持有人却被告知,由于部分基金持有人不同意,合同变更无效,其购买的基金仍被强行清盘。

  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基金清盘是行业走向新陈代谢的“健康之路”,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开好持有人大会,提供多样化选择。基金公司应重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尽量尊重各类投资者的意愿,并做好投资者教育,是基金业处理清盘问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