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古道雄关新“丝”路

2015-09-14 08:44:11 来源:中国证券网

  它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数千年来,无数行商旅者牵着骆驼、背着行囊从这里走过,其中有玄奘法师求取真经的坚定足迹,也有林则徐发配边关的落寞背影。

  如今,它依然是内地通往新疆、中亚的咽喉要冲,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处于西部资源产区中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油东送”等“六大能源网”跨境而过,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它是戈壁明珠城市——嘉峪关。

  上证报“一带一路”调研报道组的采访从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开始。在历史和现实中穿行,两千多年前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它们诉说着战争与和平的故事,见证着千年丝路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一带一路”战略,正让昔日的“古道雄关”再次焕发生机。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甘肃将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目前嘉峪关市正着手编制“十三五”规划,如何把嘉峪关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支点城市已作为重大课题研究纳入其中。

  未来嘉峪关将把工业和旅游作为两张城市名片,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成为丝路上的工业生产基地和旅游集散地。

  保护文化根基与嘉峪关人的“孩子”

  今天的嘉峪关依然雄壮、威严。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登上关城,放眼望去,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隘处,正是这样的咽喉要道地势,被明朝征西大将军冯胜相中。他上表朱元璋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并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关城于嘉峪山西塬,关以山名,始称嘉峪关。

  这座堪称“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的关城,既有军事功能,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又兼具着保护丝绸之路安全和畅通的陆路海关重任。外国使臣一入嘉峪关,便受到热情接待和全面保护,集中反映着当时朝廷维护和确保丝绸之路畅通和安全的国家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落子嘉峪关。为此,嘉峪关又多了一个称谓:“戈壁钢城”。

  随着酒钢的建设发展,1965年嘉峪关正式设市。如今,嘉峪关市已成长为一座新兴工业旅游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基本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商贸旅游业为支柱、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上证报“一带一路”调研报道组穿行在嘉峪关大街小巷,令人诧异的是,从城东到城西,印象中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已不复存在,“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已处处绿树成荫,在祁连山皑皑白雪的映衬下,蓝天、白云,碧湖、绿地交相辉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漠,绿洲,天壤之别。是什么力量让嘉峪关发生了如此蜕变?

  “植树,造林。”随行的嘉峪关市委宣传部吕文娟主任如是对记者表示。

  “我们把树当孩子养,每到冬天,嘉峪关的树都要吊个‘奶瓶’,这其实是我们为它们专门配置的营养液。” 吕文娟说,嘉峪关市民每年有一笔特别支出——绿化费,金额300-500元不等。

  正是这份坚持与付出,嘉峪关人在戈壁上培育起了郁郁葱葱、成片成林的“孩子”。整个城市已建成130多处公共绿地和 15座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6.3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77%。

  这片绿地是河西走廊的绿色天然屏障。不过,围绕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植树造林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嘉峪关文物景区工作人员燕群对上证报记者透露,嘉峪关市正在推进一项专门计划——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拟投资11.47亿元,打造具有遗产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遗产展示园区。

  据悉,园区的核心展示区有3.5平方公里,主体建筑面积10424平方米。2014年3月,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园区道路等均已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2.65亿元。截至目前,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及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及安装工程,区域内环境整治、园林绿化等工程已同步实施,完成投资1400万元,预计于2017年完成全部规划建设内容。

  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是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三大子项目之一。在燕群看来,该项目的实施,是政府部门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嘉峪关市增强自身发展动力的新亮点,能够有效发挥嘉峪关市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同时以创造性的思维和科学手段,倡导、建设和发展好先进文化,将长城本体保护、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和世界遗产公园建设融为一体,标志着长城保护工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旅游兴市与经济转型

  嘉峪关市的成长伴随着酒钢的发展建设,也因此从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钢铁工业城市、矿产资源型城市的色彩。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产业在萧条,但旅游文化产业却迎来发展机遇。

  目前,嘉峪关已确立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并确定了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2013年—2015年),编制总体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建成以创意为源头、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第二阶段(2016年—2020年),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其中,作为重点项目引进的方特欢乐世界乐园,自4月28日开园至今,已成效显著。在嘉峪关市民看来,短短几个月,他们已感觉到了明显的“方特效应”。

  “方特开园后,嘉峪关市的游客明显增多。加上现在正值旅游旺季,宾馆基本爆满,有时出去吃烤羊肉串都买不到,因为嘉峪关已被外地游客占领了。”一位当地市民乐呵呵地向记者描述。

  方特欢乐世界是由深圳华强集团在嘉峪关市南市区打造而成,总投资22亿元。这是一座大型高科技第四代主题公园,通过科幻和动漫相结合,将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嘉峪关地域文化元素融入18个主题区的200多个主题项目,将以往的“过境散客”牢牢锁住。

  “方特欢乐世界完全是在戈壁滩上开疆拓土而建,好处是省去了拆迁费,费心的是戈壁滩的开发难度与高成本。”方特欢乐世界营销部部长李佐打趣地对记者表示。不过,丝路文化还是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方特在嘉峪关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开园至8月7日,共接待游客近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77万元,其中年卡收入1856万元。

  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规划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要加强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嘉峪关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建华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嘉峪关在长城沿线的关键作用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屹立于国家文化开放的潮头。”

  据介绍,未来嘉峪关市将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加大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为重点的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将嘉峪关多样化的旅游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嘉峪关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考虑在产业优惠政策、土地供应、财政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方面,给予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重点扶持。目前,相关方案正在编制中。” 李建华说。

  初尝甜头,华强集团对这片戈壁继续倾注热情。今年6月,华强集团再次携手嘉峪关市以及甘肃省广电网络公司,拟投资31亿联合打造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项目。据悉,该项目将是国内唯一一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将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飞越丝路》、《西域传奇》等二十多个大型项目板块,全面展示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华夏历史文化、边塞古城文化、民俗文化。项目园区规划面积1000亩,争取到2017年正式开园运营。

  未来,嘉峪关旅游市场将形成嘉峪关关城景区、方特欢乐世界,以及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项目三足鼎立的局面,通过强大的“聚合效应”,牢牢锁定境内外游客,打造旅游集散地。

  工业升级与丝路征程重启

  除了做足旅游与文化产业,嘉峪关在工业发展上也在积极谋划升级。

  在位于嘉峪关市城乡结合部的嘉东工业园,来自嘉峪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殷锋顶着炎炎烈日,指着园区入口的宣传牌对上证报记者介绍, “嘉峪关工业发展‘服务钢、延伸钢、不唯钢’,未来将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要求,充分发挥钢铁、铝、电力等产品优势,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电(煤电)——电解铝——铝制品加工’两条千亿级产业链。”

  2002年6月在戈壁滩上建立起来的甘肃嘉峪关工业园区,目前已由建园初期的10平方公里发展到268平方公里。依托酒钢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区四园、五大基地、十二个园中园”发展格局,嘉东工业园则是分园之一。

  2014年,整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0.3亿元,同比增长11.6%,开发区生产总值84.1亿元,同比增长11.68%,占嘉峪关全市生产总值的34.6%,比去年提高13.7%;销售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11.41%。

  殷锋表示,开发区还将全面建设嘉东装备制造、嘉北循环经济、嘉西光伏产业、酒钢新区铝产业4个百亿园区,力争“十三五”末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省千亿级开发区。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嘉峪关将会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两条千亿级产业链、煤电冶加装循环经济产业链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嘉峪关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建华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同时,嘉峪关将发挥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独特区位和交通优势,力争将嘉峪关机场列入国家口岸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区域性交通通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以传统服务业相依托,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嘉峪关对接“一带一路”的51个重点项目清单中,除了文化旅游项目,还包括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

  如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面,就包括酒钢1、2号高炉优化升级改造和400万吨铁选厂项目,酒钢2×350兆瓦自备电厂、不锈钢冷轧板带、200万吨热轧薄板、2×30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等。李建华介绍,其中前两个项目已顺利投产,其余项目则在有序推进中。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嘉峪关市将推动长城旅游公路项目、大草滩铁路物流中心、综合客运枢纽中心,以及嘉峪关国际港务区、机场改扩建等项目。“我们争取在嘉设立嘉峪关航空口岸和大草滩直通场及物流中心建设,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等业务及城市值机、候机和航空物流服务。” 李建华透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规划下,古道雄关将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