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新生态如何释放雨露甘霖

2015-03-13 08:32:35 来源:中国证券网

  当下的金融改革必须触及制度的痛点,唯此,更多的金融活水方能流向实体经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金融改革,一个个确定性措辞分外抢眼:“推出”、“实现”、“实施”等,将一系列重要改革的时间节点牢牢锁定。

  12日下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明确估计,上半年就可以出台;对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认为今年概率非常高。

  回答直接、干脆,掷地有声。

  历经多年的准备与推进,中国的金融改革已至关键期。无论是市场准入、资金定价、汇率形成机制、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还是IPO发行制度,一系列触及原有金融体系的基础性制度都面临巨大的变革。

  打掉输血实体经济的 “拦路虎”

  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与金融、资本市场直接相关的议题高频度地被提及。

  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是目标所向。

  无法回避的现况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下行压力增大。国际经济形势复杂,欧洲、日本尚未走出衰退泥潭,美国则要退出QE。

  面对此种情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中国金融体系,已被推向了改革的前台,没有退路。

  “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拦路虎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

  虽然中国金融体系枝繁叶茂,金融机构数量众多,融资渠道多样,但仍然无法改变间接融资占比过高、银行信托成为融资主渠道的局面。

  这不是钱袋子的问题。相反,中国经济的货币存量与名义GDP之比近200%,绝对值近20万亿美元。简单地放松货币政策,不解问题之本。

  “要从根子上解决,必须从金融体制改革上下狠功夫。”李稻葵说。

  金融改革要触及制度的痛点

  “补丁式”改革行不通了。中国金融体系格局的改变已然开始。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不同,金融改革的“碎片化”印记十分明显。

  中国金融改革并不缺顶层设计。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改革方向确定了纲领,其总体体现出:在宏观层面要加强法制与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金融监管;在中观层面则是完善金融市场;在微观层面则是培养微观基础的灵活性和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金融改革任务跃然纸上,内在的逻辑脉络清晰可辨。

  金融改革的灵魂是市场化。这意味着,需要市场主体的平等准入,需要由市场决定的资金价格,也需要融资主体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融资成本来自主地选择融资方式。

  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将构筑商业银行体系市场主体运行的防火墙,搭建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利率市场化则为各金融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确立一条由市场决定的资金定价机制。股票注册制则是资本市场真正走向市场化、法治化、透明化的制度性基础。

  存款保险制度是民营银行“不设限额”设立的基础,也是未来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构筑金融风险防火墙的制度基础。周小川12日在记者会上估计,存款保险制度将在上半年推出。

  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周小川说:“大家非常合理地估计,认为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解除存款利率上限已经非常接近了。今年如果能有一个机会,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开了,大家期望中的最后一步就走出来了”。

  金融改革在步步推进中,穿越了一个又一个航标。

  稳健改革增强金融市场韧性

  但凡改革,一旦涉入深水区,阻力会几何级增大,愈发考验智慧。

  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任何一方面的改革都可能牵涉全局,都可能对市场体系产生冲击。

  全国政协委员、创兴银行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梁高美懿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将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转变成市场的足信允诺,将是接下来必须克服的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开放的大方向肯定没错,但没有必要“加速”开放,没有必要制定时间表。关于“稳步实现”的提法,我认为更应该强调“稳步”,更强调渐进和谨慎,而不是片面地突出“实现”,“我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哪怕放缓一些,也要以安全为主。”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从全球来看,可兑换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是开放程度高低的问题。我国也可按照由易到难、分步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地推进。”

  “决策者要考虑的是,放开之后,能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稳定,金融机构是不是能适应。”周学东说。

  “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资金价格会往上走,各方就得忍受这个疼痛。忍受了阵痛,孩子才能生出来,改革才能完成。”他比喻。

  衡量金融改革成不成功,很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管理风险的能力能否同步提升。

  换而言之,就是金融市场的韧性。廖岷说,当国际资本流动发生大变动之时,经常会发生导致某国货币大幅贬值,利率飙升,股票大跌等情况,而这往往都是发生在新兴市场,不会发生在发达国家,“这就是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金融韧性的差距,而韧性的问题在金融的改革当中,对应的就是提升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能力。”

  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而深水区的特点就是漩涡重重,不进则退。唯有卡住节点,改革中做强金融体系,在推进中稳定优先,才能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