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通道"新规频出 基金业务比拼回"主赛道"

2016-08-09 14:02:15 来源:中国证券网

  【核心提示】不到4年,基金子公司业务狂飙突进,资产规模首超10万亿,成为部分基金公司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利器;然而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这项在制度套利空间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非主流”业务,已行至拐点。业内人士认为,在相关监管新规频出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未来的竞争将回归本源,更加重视投研核心能力的建设,回到资管行业的“主赛道”上来。

  子公司规模首超10万亿

  自2012年11月首批基金公司设立的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子公司诞生后,短短不到4年时间,基金子公司规模狂飙突进,并于今年年中首次超过10万亿大关。

  基金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7.95万亿元,而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为16.47万亿元,超公募规模的两倍,其中基金子公司单类业务规模达到11.06万亿元。

  不仅如此,此次协会公布的资产管理机构的业务总规模合计46.48万亿,基金公司专户及其子公司占比高达35%,在可比资管类别中体量最大,且其6月份规模增长2.13万亿,单月增长规模也最大。

  统计显示,6月末,平安大华汇通财富以8579亿元的管理规模排名基金子公司首位,民生加银资产管理则以8218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除此以外,建信资本、招商财富和博时资本3家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也都超过5000亿元,而排名前20家子公司合计管理规模为6.52万亿。

  需要指出的是,业务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历来是子公司快速发展的主因,但其夹杂着监管套利的发展思路一直受到市场质疑,屡次曝光的风险事件也愈发引起管理层的警觉,近期一系列旨在“去通道化”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子公司业务发展面临“最严制约”。

  据了解,监管新规浮出水面后,子公司纷纷向母公司提出增加资本金的要求,但碍于资金体量巨大,鲜有明确承诺输血者;通道业务受限后,部分子公司出现业务人员离职,甚至部门集体裁撤的情况,面临压力可见一斑。

  “年中的数据应该是个拐点。”沪上某家子公司总经理坦言,新规之下,子公司如何转型还在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老路走不通了”。

  重回“主赛道”?

  子公司业务之外,去年一度风生水起的分级基金也在经受考验。事实上,尽管对于分级基金的争议从未间断,支持反对者兼而有之,但从监管政策角度看,分级基金目前的发展依然受到限制。

  去年8月起,证监会新产品审批公示中未再出现新的分级基金申报信息;今年6月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也不允许FOF持有分级基金等具有复杂、衍生品性质的基金。如果最终的指引保留该规定,意味着分级基金将无缘FOF这块大蛋糕。

  此外,市场行情缺乏赚钱效应,也让分级基金的规模明显缩水。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称,截至去年末,全市场共计52家公司拥有186只分级基金,合计规模2430.67亿元;而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计51家公司拥有177只分级基金,总规模2096.43亿元,呈全面下降状态。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包括国泰新能源、融通中证大农业等多只分级基金公告转型成LOF基金;此外,包括中融中证白酒、银华中证一带一路等分级基金则选择清盘,彻底退出市场。

  事实上,无论是子公司还是分级基金,这些昔日被视为基金公司“弯道超越”的利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监管或市场的压力;而在分析人士看来,监管层的意图是引导基金公司竞争回归本源,更加重视投研核心能力的建设,回到资管行业的“主赛道”上来。

  “都说‘弯道超越’,其实‘弯道’是最容易出风险的地方。”分析人士表示:“尤其是子公司,其赖以‘发家’的根源本就是意外的政策红利。近些年来一些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偏好‘急功近利’,不仅缺失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也失去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健康心态,这是资管行业发展的大忌,也是监管层不愿看到的局面。”

  【新规对子公司影响】

  理财新规“紧箍”在前 基金子公司暴利神话终结

  坊间流传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让资本市场看到了监管部门规范银行理财的决心。这一次,受政策影响最大的资产管理行业,非基金子公司莫属。

  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依托于银监会对信托行业风险控制的严格要求,以及银行理财资金对外投资需求的急速膨胀,基金子公司获得了神话般的发展速度。数据显示,从2012年11月第一家基金子公司获批至今年3月底,共有79家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了专户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高达9.84万亿元。

  但若前述理财新规落地实施,一度令资产管理行业瞠目结舌的发展神话将成为历史。缺乏庞大银行理财资金的对接,加上不断完善的监管政策和日益强化的风险控制,基金子公司不仅会终止狂飙的扩张之路,还有可能会因为存量业务的集中到期无法延续,进而出现资产管理规模崩塌式萎缩。按某基金子公司总经理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半壁江山”没有了!

  基金子公司多方受缚 银行通道业务短暂回流信托

  信托通道费市场价格一般为0.1%及以上,能做到万五的极少,基金子公司通道费增长后约0.1%-0.2%,与信托之间的价格差异不大。实际上,换通道背后除了价格之外,还有杠杆比例的因素。

  6月以来,证券基金业多份监管文件进入征求意见并陆续出台,在行业中掀起轩然大波。《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控指标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让起家于通道业务的基金子公司通道费用优势尽失,而新“八条底线”的落地又让其失去杠杆优势,紧接着银行理财业务新规重新启动征求意见又将对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产生影响。

  【基金子公司收益】

  收益分化严重 基金子公司产品收益率走低

  固收类产品收益率的下行,也影响到了基金子公司所发行的资管产品。来自用益信托的统计显示,6月份基金子公司发行的产品收益分化严重,且收益率水平也不断下行。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还显示,6月份共计发行的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达380款,产品规模为1150.67亿元,一改曾经快速增长的态势,该类资管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基金子公司规模】

  基金子公司规模暴增引担忧 业务求变+去杠杆两步

  说到公募这18年的风风雨雨,有一块业务近两年越来越受关注,那就是公募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特别是2015年底以来,子公司的专户规模呈暴增趋势。

  公募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主要承接的是来自于银行的委外资金,不少业内人士均表达了对于基金子公司规模迅猛增长的担忧。

  【基金行业观察】

  马太效应暴露三大症结 36家公募徘徊亏损边缘

  经过18年的发展,公募行业规模超过8万亿,基金公司家数也扩展至109家,但是首尾两头差距逐渐扩大,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数据显示,华夏、南方等“老十家”依然坚挺,天弘、易方达等则成为“新十家”。每年,基金行业都会崛起一些后起之秀,但是更多的则做了“分母”,在股东变更、团队震荡中内耗,垂死挣扎状。

  业内人士认为,在马太效应持续发酵下,虽然突围症结因素颇多,但并不表示市场没有突围的机会。随着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以及FOF等新产品的火热,下一个突围的中小基金公司可能已不远。